2024年11月14日——在第26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CHTF)上,一台机器人正在展台为观众准备咖啡。该展会在中国南方广东省深圳市举行,展示了各种机器人及相关产业产品,吸引了大量关注。(新华社记者:毛思倩)
北京,2024年11月——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机器人密度已超越德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这份报告强调了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其背后是技术创新、大规模制造市场以及政策驱动的共同作用。
机器人密度通常是衡量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报告指出,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增长迅速,而美国的排名则在过去几年持续下降,2023年已降至全球第十一位。
中国的机器人发展与全球对比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每1万名员工拥有470台机器人,相比2022年的402台实现了大幅提升。从2019年进入全球前十至今,中国在短短四年内将机器人密度翻了一番。
韩国和新加坡分别位列榜单第一和第二,德国和日本则从2022年的领先位置下降到第四和第五名,紧随中国。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主席伊藤隆之指出,中国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得益于在自动化技术上的大规模投入。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竞争优势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咨询中心高级顾问钟新龙表示,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 庞大的制造业市场,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稳定的需求。
- 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
- 全球最完整、最健全的工业链体系。
例如,国内的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显著增长,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美对比:机器人密度与产业政策
报告指出,美国的机器人密度为295台,仅为中国的63%。同时,美国的排名从2022年的第十名下降至2023年的第十一名。
北京中国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表示,美国机器人密度低的部分原因是其制造业的持续衰退,尽管政府已设定目标刺激制造业回流。
专家指出,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脱钩策略,不仅未能遏制中国技术进步,反而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全球协作,而非孤立策略。
全球市场对中国机器人的认可
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参展的多家中国机器人公司展示了最新的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应用于家庭护理、农业收割、导游服务和娱乐等场景。
海豚机器人技术公司创始人韩飞子表示,尽管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技术限制,但中国机器人产业仍保持健康的全球供应链和合作体系,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机器人需求依然旺盛。
分析人士呼吁美国调整策略,停止浪费时间针对中国科技产业,而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增强其自身的制造业竞争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