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全新的天然气储存设施将作为冬季期间京津冀地区调峰和供应保障的主要来源之一。
该设施安全且具有成本效益,可帮助数百万京津冀地区的家庭抵御近期的寒潮天气。
这座储存设施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附近的渤海海域,是中国首个海上天然气储存设施。本周周二,该设施通过管道向京津冀地区输送天然气,运营单位为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
“预计南堡1号天然气储存设施将在2024-2025年采暖季向京津冀地区供应3.5亿立方米天然气,惠及约350万户家庭,”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储气建设部负责人张永东表示。
“作为调峰和供应保障的气源,该设施位于一座人工岛地下3000多米深处,由废弃的油气储存场地改建而成。”
创新设计与储存能力
该设施设计用于在需求低迷时储存天然气,并在需求高峰期释放。南堡1号的储存能力达到18.14亿立方米。
“通过利用废弃的油气储存空间,我们的地下天然气储存设施相较于新建地面设施,节省了大量的投资和建设成本,”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地面工程中心负责人郝大勇解释。
由于是首次建设海上天然气储存设施,团队详细评估了储存设施可承受的地质压力上限,并通过建立四维地质力学模型,模拟多种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力量,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和气密性。
提升区域能源供应能力
据河北日报报道,京津冀地区冬季主要依赖天然气供暖,对最大负荷调节和天然气供应保障的需求全国最高。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能源供应能力,中石油计划通过开发储气设施集群继续扩大储存能力。目前已对5座油田储气设施进行研究,并正在建设其中两座。未来将建立4个储气集群,总计15座储气设施,从而在华北地区打造天然气储存中心。
“这将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的调峰能力和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张永东补充道。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在10月指出,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冬季天然气供应相对充足,最高调峰储气能力较去年增加80亿立方米,确保所有储备在需要时能够及时供应。